首页

美脚彩琳女王

时间:2025-05-30 06:45:47 作者:让精彩民俗游持续助燃文旅消费热 浏览量:15472

  央广时评 | 让精彩民俗游持续助燃文旅消费热

  端午临近,民俗游热度持续攀升。来自旅游平台的数据显示,“龙舟基地”近期搜索量同比上涨216%,“龙舟文化园”搜索量上涨147%,温州、佛山等地成为龙舟文化体验的热门地。同时,随着入境游政策的不断优化,作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通过民俗游沉浸式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

  民俗文化是文旅产业的“富矿”。今天,民俗文化既蕴含经济开发潜力,又承载文化传承使命,更是打造地域品牌、延伸产业链条的关键抓手。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民俗游已成为激活文旅消费的重要引擎。譬如,这个端午假期,我们可以在浙江乌镇享受“长街粽宴”,也可以到安徽宏村体验微缩龙舟赛。在福建福州,当地依托龙舟文化推出多条内河游航线,串联起了多个历史文化街区和潮流商圈……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游,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旅游产品供给,更以文化赋能消费场景,为假日经济注入澎湃动能。

  推动民俗游高质量发展是文旅深度融合的必答题。如今,人们对端午出游的期待,早已超越“吃粽子、饮雄黄酒”等浅层体验,进而追求文化内涵的深度体验与情绪价值的共鸣。特别是今年,端午节与儿童节“喜相逢”,亲子游、家庭游成为出游主力,许多家长期待孩子能在民俗体验中进一步亲近传统文化,这对旅游服务供给侧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讲既好“民俗故事”,又做活“文化场景”?如何让“头回客”变“回头客”,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跨越?从现实来看,让民俗游焕发持久生命力,持续形成文旅消费新热潮,让广大游客在可感知、可参与的场景中获得文化滋养,需在特色、品质、文化三个维度协同发力。

  民俗游要做好特色文章,避免千篇一律。各地应深挖地域文化特质,将传统习俗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的鲜活场景。以“龙舟文化”为例,除观赛外,它可以延伸出民俗表演、手工艺体验、主题美食、文化民宿、非遗“大观园”等多元场景。要避免同质化竞争,立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化定位,打造独特文旅标识,在市场中形成辨识度和美誉度。

  民俗游要聚焦品质服务,提升体验质感。游客追求的是悠然自得的尽兴体验,而非“人从众”的拥挤喧嚣。各地相关部门需进一步完善交通、住宿等配套设施,建立科学分流机制,避免因基础设施承载力不足而引发拥堵、安全等问题。提升硬件“硬实力”的同时,还要持续提升服务“软实力”,以品质化服务提升游客满意度,让民俗游从“短暂出圈”走向“持久出彩”。

  民俗游要坚持文化赋能,呵护本真内核。民俗开发要警惕过度商业化稀释文化内涵,避免“形式大于内容”的误区。要将民俗游打造成文化传播载体,通过沉浸式场景设计、互动化项目设置,让游客在体验中感知传统风貌、领悟文化精髓,实现功能价值、文化价值和情绪价值的多维输出。

  又是一年端午至。当民俗基因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当传统习俗与现代服务体验同频共振,精彩民俗游必将持续释放活力,为文旅消费注入源头活水,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全新阶段。(央广网评论员 文峰)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冠军体育课”冬奥冠军李坚柔开讲

在绿电交易方面,该公司持续完善以中长期交易为主,现货交易和辅助服务市场为补充的全市场体系,1月至3月完成市场化交易电量238.5亿千瓦时,绿电交易电量5.04亿千瓦时。在绿证交易方面,绿证核发模式由“自愿核发”变为“全量核发”,一季度核对104个可再生能源场站档案信息和近31亿千瓦时电量数据,促进实现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在负荷管理方面,积极争取政府主管部门优化调整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将客户响应范围扩大到全省工商业用户,有力促进绿色低碳消费。

沈阳故宫举办山西琉璃展 134件(套)文物见证古代琉璃工艺

针灸的针尖圆顿,触激神经,即可产生神经刺激反应,但没有损伤神经的后顾之忧。在神经损伤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中,针灸可通过激活神经系统,调节神经外周的软组织张力,改善神经间的微循环、轴向传输和脉冲频率等,并促进血液进入神经组织,以达到减轻疼痛以及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目的。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据@CGTN记者团 微博消息,9月15日晚,朝鲜代表团部分体育项目首批运动员及教练员共60余人抵达杭州萧山机场。此前,亚组委官方网站代表团信息查询系统公布了朝鲜代表团参加杭州亚运会的参赛选手名单,代表团共191人,这是疫情后,朝鲜时隔五年再次派出大型体育代表团。

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帮机器人适应新场景

此次全区合练是天舟八号任务除点火发射外,参试系统最多、要素最全的一次综合模拟演练,合练的顺利完成,意味着各系统已经做好发射前准备工作。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2024年工作现场会在沪举行 一批区域合作项目签约

我国粮食生产按季节分为夏粮、早稻和秋粮。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第一季,今年我国夏粮大获丰收,达到2995.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增产72.5亿斤,是近9年里夏粮增产幅度最大的一年。今年夏粮呈现出面积稳、单产提升的特点。各地良种、良田、良机、良法紧密结合,有利助推了夏粮丰产丰收,小麦亩产提高了10公斤,增产幅度达2.6%。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